上次去台湾,在街头好几次遇到顺丰的送货车,这让我好生惊讶。
后来注意了一下,发现顺丰快递在港澳台、东南亚、美国、日韩、俄罗斯都已经开设了自营网点,其在国外街头偶遇的概率,大概只能低于华为。
顺丰这个神秘的镖局,到底是如何默默做起来的呢,这一直让我非常不错奇。
趁着今天顺丰上市公告的发布,终于叫人们得以一窥其内幕。
第一看看家产。
截至2015年底,顺丰资产规模达到了347亿元,拥有12万名职员,旗下拥有全货机45架,其中自有货运飞机30架,依据规划,三年后顺丰自有货机将超越50架。
除此之外还有自有汽车1.5万辆、房子建筑199处,将近35万平米。
直接看数字没什么定义,让大家对比一下四通一达中比较大的两家:圆通和申通。
圆通现在资产为61亿元,职员22万名,自有、出租飞机共7架,陆路运送收派汽车3.2万辆。
而申通现在资产为28亿元,职员30万名,没飞机。
就家底而言,顺丰和他的对手们已经拉开了质的距离。
接着看看价格。
2015年,圆通号称快递量全行业第一,总计发送了30.3亿件快递,换来121亿元的收入,平均一件不到4元;申通平均一件甚至低至2.92元。
而顺丰呢?平均单价超越28元。
当然,因为圆通和申通是代理制,假如根据比率计算的话,每单收入仍然只有顺丰的一半左右。
最后看看品牌口碑。
在快递界,一般只有顺丰和其他快递两类,就像手机界,只有苹果和其他手机两类一样。
口碑这回事,我说了不算,得有数据来佐证。
国家邮政局每一个月都会发布一份主要快递企业的申诉率表,以上个月,也就是2016年4月份的投诉率来看,每一百万件快递,每天快递的投诉率为20.84件,国通是15.17件,申通是14.11件,中通是7.88件,韵达是6.69件,邮政EMS是5.91件,圆通是5.13件。
顺丰是多少呢?答案是1.74件。
简单来讲,顺丰和其他快递公司简直就像不是处于同一个维度的,无论资产、单品价格,还是品牌口碑,都处于碾压式的优势地位。
既然如此,顺丰又为何要上市呢?其总镖头王卫又是怎么样默默将它做大的呢? 顺丰创立到今天已有二十多年,期间历程过三次要紧转型,这所有都与王卫的见地和魄力密不可分。
先说首次转型:。
1998年,申通开始推行代理制,这一方法以其低本钱的优势飞速在全国盛行,应者云集。
那时候的顺丰,已在珠三角站住脚跟,非常快也跟风模仿而去。
不过仅仅过了一年,王卫就停止了代理政策,需要全部收回网点,坚持直营进步。
据了解当时谈判并不顺利,一度还让人身威胁。
但王卫坚持住了。
代理与直营,今天两者的优劣势大家已经看得非常了解了,前者本钱低,扩张快,但口碑不佳,更合适低端市场的占领;后者管理严格,培训好,服务优质,但本钱高,更合适高档市场的进步。
正是模式的不同选择,决定了两者走上完全不一样的道路。
可以说,顺丰今日独一无二的风韵,完全有赖于王卫当年的长远眼光,和尽快转向的魄力。
难道四通一达们看不到代理制的缺点吗?一定不是的,但一来,两相权衡,他们更重视市场份额的影响力,这是国内民营企业家们的常见抉择;二来,这么多年积重难返,要想再收加盟代理商们的权,其困难程度要比十年前只怕高出数十倍,回不去了。
第二次转型: 2003年顺丰开始引入手持终端扫描二维码设施,简称巴枪,这玩意可以同步快递数据,运费结算,拍照,查收派件范围,简直就是一部智能手机。
2003年啊,那时候大家还不了解智能手机为什么物呢,中移动的数据互联网也不过刚刚开通,而顺丰从韩国采购的第一代设施,每台要7000元,真是下了血本了。
此外,还有全智能化的分拣系统,配置GPS的运输车,可以说,顺丰的IT系统是武装到牙齿的。
这套体系到底花了多少钱,作为外人也非常难查看得到,不过越是深入知道,越是叫人瞠目结舌,深深的敬佩王卫的见地之长远。
正是这套先进IT系统的布置,让顺丰与其他快递企业的安全性和派送效率有了光年的差距,假如说,四通一达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话,顺丰就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企业,两者对决的胜负,早在王卫作出决策的那一刻已经落定。
第三次转型: 顺丰从2009年开始买飞机,到今天已经有30架,并且在中部的湖北鄂州买下了一座机场,作为全国的物流转运枢纽。
而作为头号角逐者,圆通的第一架飞机直到六年之后才姗姗来迟。
这种魄力,使得顺丰可以以三维攻击四通一达的二维部队,速度快的口碑就此在江湖上扬名,护城河也牢牢的树立了起来。
你看,这三次转型 首次直营,形成集团军与游击队的对决,树立服务口碑; 第二次IT技术,形成技术密集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对决,树立安全口碑。
第三次买飞机,形成三维对二维的打击,树立速度口碑。
至今,顺丰镖局的品牌已经没对手,顺丰之所以上市,绝不止是为了与四通一达们的角逐,就淘宝件那块年年打价格战的红海市场,王卫根本就瞧不上,其实他的见地已经看得更远。
他所关注的,第一个叫生鲜电子商务和冷链物流,也就是顺丰优选;第二个叫跨境电子商务和全球互联网,也就是顺丰国际小包。
这两个都是现在电子商务的新兴时尚,哪个抢先吃下来,将决定将来十几年的快递行业格局。
但这两个买卖,更不是普通人可以做的起来的,前者需要投资很多的冷链送货车和仓库,后者需要买更多的飞机,资金的消耗量很巨大。
这注定了是一场资金密集型的战争,而上市,就是筹筹资金的最低本钱方法。
当然,在这二十多年的历史中,王卫更不是没失败过,近期的一次就是嘿客。
2014年,顺丰一口气开了500多家线下网上购物社区店顺丰嘿客,并称将来将投资近10亿元将它塑造为总数逾3万家店铺的大型社区O2O项目。
至今,这个项目已经宣告失败了,剖析顺丰的财报就会发现,2013年-2015年其营收分别为270亿元,382亿元,473亿元,收益分别为18.90亿元、9.20亿元、16.23亿元。
2014年营收稳定增长,收益却意料之外大降,显然就是因为嘿客项目的亏损所带来的。
不过这也没什么,王卫今年才45岁,还非常年轻,有些是探索的资本。
我非常想了解,到底是什么原因,造就了王卫这样厉害的见地与魄力,于是从王卫的早年历程与四通一达们的对比中,我砸出了一点味道。
1971年,王卫出生于上海,爸爸是空军俄语翻译,家庭教育中应该有军人的严厉,而在他7岁时,也就是1978年刚刚结束文革,他们全家就移居到香港去了。
大概,这个家庭在文革中是遭到了折磨的,不然不会这么毅然的离开国内。
在香港的成长岁月里,因为爸爸妈妈的学历不被承认,只能在社会底层探寻一些低薪工作,这注定了王卫一家生活的艰难。
苦难的岁月有哪些意义?可能能使他更坚强,也可能只不过让他不能不在又苦又累的工作中探寻生计。
不过成长在香港的王卫,使得他有机会同意了完整的西式中小学教育,这一段历程,让他比国人更早的见识了香港的服务业,见识了科技、文明的力量。
这就是为何,顺丰的文化一直带给人一种国际化的风韵,就像从将来穿越过来的一样。
就在王卫出生两年之后,通达系的领袖聂腾飞也来到了人间,不过即将来临点是浙江山区的一个农村,16岁就出来杭州打工了。
只有初中文化,读的书估计也不多,这就决定了眼界上与王卫的差别。
有趣的是,同样是在1993年,在杭州一家印染厂打工的聂腾飞开始了创业,亲自押运杭州至上海之间的镖;而在顺德一家印染厂打工的王卫也开始了创业,亲自押运顺德至香港之间的镖。
同样的1993年,同样的印染厂小伙计,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开始了命的赛跑。
只不过他们不了解,因为家庭与成长的背景不同,造就了两人见识的差异,选择从刚开始就已经注定了。